案例展示

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创建国企混合所有制模式改革的先行者

国企改革怎么改,国企效率怎么提高,国有资产如何保值增值,2015年9月13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以上问题作了明确的表述,给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早在10多年前,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打破国有股必须51%的铁律,将国有股确定在20%左右。他们创建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尝试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试水“员工持股、经营者持大股”,稳定了职工队伍;他们把科研院所当做企业孵化器来办,使“电子所”变成一个具有投资和孵化企业功能的新型研究所,探索出一套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办法,符合中央国企改革的精神。
从10多年前的“最小和家底最薄的转制科研所”,到如今国企改革、创新的典范。
从一家无资金、无技术、无产品、无项目的科研所,转身为拥有11家法人企业,固定资产、经营收入、员工人数均比转制以前增长了15倍以上,成为陕西省2000年转制科研院所中发展最快、效益较好的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这就是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10多年来,把科研院所当做企业孵化器来办,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股权多元化的发展新模式。也正是基于这一模式,让“电子所”转制、发展而成的众多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始终走在市场的前沿。
“现在,大家都在谈混合所有制、股权多元化,但在10多年前,我们就这样做了,当时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我们很清楚这样做能激发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支持,使我们的路一直走得很辛苦,一度变为一家很有争议的企业。这么多年,尽管我们发展很快,效益不错,但我们心里一直不踏实。如今,中央文件肯定了这种做法,我们感到很欣慰。同时,也感到国企改革找对了方向,走对了路子。”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杨永辉如是说。
转变思路 “借鸡下蛋”
“电子所”是2000年省属11家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中规模最小和最困难的一家,全部资产仅2.5亩的院子、2层1600?办公场地和一些老掉牙的仪器仪表。转制时,全所在册员工60多人,其中20多人在外面自谋职业。90年代末期已经不能按时给员工支付工资,情况比较严峻。
“穷则思变”。没技术,就去找技术;没人才,就去找人才;没资金,就去想办法吸引资金。转制以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电子所”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文件精神,决定从产权制度改革切入。通过调研分析,他们认为,他们的资源只有这块牌子和少量的资金。为此,他们利用这块牌子,制订了一套优惠政策。当时的口号是:“自己弄不了,就请别人来”。具体做法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允许社会技术、资本参股,允许员工持股,允许经营者持大股,以吸引人才、吸引技术、吸引资金,“借鸡下蛋”。
“电子所”引进的第一批人才是西安某国家级科研所的几位退休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今天的军用高端模块电源产品、军用电子元器件检测、筛选项目就是他们帮助开发、引进的。这2项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该所的技术层次。
“电子所”引进的第一笔资金来自浙江“杭州三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万元检测设备的投入,对当时的“电子所”来讲是雪中送炭,让他们真正尝到了机制转换和“自己弄不了,就请别人来”的好处,鼓励他们在改革的路上不断前行。
目前,“电子所”拥有1条厚膜电路生产线,2条SMT生产线,2条电装生产线,1条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生产线,1条军用电子元器件检测筛选生产线。他们研发出17大系列80多个新产品,有7类9种产品分别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等16个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配套,受到用户和军方的好评。2014年,“电子所”经营收入突破7000万元,员工收入大幅增加,彻底摆脱了转制初期的困难局面。
把科研所当孵化器办 探索国企改革新路子”
“电子所”从2003年开始利用自己的平台,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他们创办第一个有限公司时,就将其科研、生产、经营职能转移到参股公司。经过10多年的完善,“电子所”的职能已逐步转变为投资、融资、管理和服务,成为一个具有投资功能和孵化企业功能的新型研究所。
在创建“孵化器”模式初期,他们一般都是针对引进的一个产品或者项目搭班子,在“电子所”财务框架下,采取独立核算的办法运作,待条件成熟后,再把它注册成一个公司。十多年时间,他们采用这种办法先后创建了8个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30.00万元,其中国有资本870万元,占17%;员工资本和社会资本4160万元,占83%。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
由于发展快、效益好,上级主管部门又陆续让他们兼并了“陕西电子杂志社”“陕西电子商务酒店”等2个企业和省水利厅下属的《沙棘》杂志编辑部,创办全国第一本《物联网技术》杂志。由于该杂志的创办促进了国家物联网应用产业示范基地落户西安的战略布局,原省委书记赵正永同志和原副省长吴登昌同志为该刊题词,原省长娄勤俭为该刊撰写了发刊词。
“混合所有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变一家投资为多家投资,变无人操心为多人操心,企业发展的责任实实在在落在了投资者和经营者身上。允许员工持股,使员工变为股东,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事业心和责任感,改变了过去国企‘孙花爷钱不心疼’的问题,堵塞了漏洞,提高了效益”,所长杨永辉如是说。
用股权吸引人才 用事业留住人心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电子所”让员工持股,经营者持大股的政策,成为稳定员工队伍的“压舱石”。
金山是农工党陕西省经济委员会委员、文化与经济支委会副主委,2006年毕业应聘到“电子所”后担任“恒太公司”销售员,他利用民主党派的社会关系,在销售方面很快崭露头角。2013年销售收入230多万元,2014年销售收入390多万元,2015年销售收入580多万元,成为“恒太公司”的销售状元。2014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总工程师兼市场部总经理,成为第一个进入公司高管层的“80后”。
“2010年我入股8万元,当年就拿到1.6万元分红。从员工变为股东,让我这个打工仔肩头有了更多的责任。”金山如是说。
金山坦言,混合所有制提倡员工以参股的形式投资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和产品,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到一起,打造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克服员工给人打工的心态,增强凝聚力、事业心和责任感。我把钱投到公司,就会自觉地为公司着想,主人翁意识自然就增强了。
该所特别尊重返聘的离、退休人员,从不因为人家已有1份工资就给人家少一些,该给多少给多少。他们是利用西安地区离、退休人才资源和社会各界力量发展自己比较成功的单位,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典范。目前,在他们这里有一批工作了五六年的离、退休老同志,最长的已超过十年时间,这些人已与这个企业融为一体,他们对该所这种发展模式赞不绝口。
“在员工持股问题上,当时是有风险的,但领导必须敢冒这个风险,并且要带头拿、而且还要拿大头。通过这种办法,我们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捆绑到一起,就是今天所谓的‘利益共同体’,像股票市场一样,员工把钱投到哪里,就会死盯着哪里,你不用刻意地管理和督促,他们干得比谁都好,跑得比谁还快。我干了一辈子国企,切实感到这个办法很好。”所长杨永辉如是说。
高瞻远瞩 再创新高
通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电子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逐步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员工的拥护、支持。实践证明,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在杨永辉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创新之路,他们从15年前“大锅饭体制下”的一个濒临倒闭的单位,发展到今天员工人数、固定资产、经营收入均比转制前增加了15倍以上的较大企业,员工收入大幅增加,成为建所以来的最好时期,为我们下一步的国企改革作出了榜样。
2012年以来,多家新闻媒体对“电子所”的转制、改革、创新、发展事迹进行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影响。“电子所”先后荣获“第二届陕西责任企业”、“创新品牌企业”。所长杨永辉先后被评为“首届陕西经济十大创新人物”、“2015年十大杰出经济人物”,他还被《经济日报》评为“创新先锋”,并应邀在2014、2015年陕西经济年会上作主旨发言,受到省、市领导的表彰。
“一路走来,我们的改革、创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很多艰苦和辛酸!如今看到企业的快速发展,看到员工脸上的喜悦,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国企改革的关键是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自觉与市场接轨。只要做到这一点,科研院所转制、改革才会有文章可做,也才能把文章做好。”所长杨永辉如是说。
面对下一步改革,杨永辉将目光瞄准集团化发展。“我所已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关于对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改制立项的请示》,请求批准创建‘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集团公司’。同时也呼吁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为我们的改革、探索保驾护航。”

【中美嘉伦是国内唯一一家长期服务于国企的管理咨询机构,是国内权威的企业改制咨询机构:http://gz.jlun.net】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公司新闻 | 咨询服务
Copyright www.jlun.net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25号
住总大厦8层
 
在线咨询 地图